李大妈今年67岁,退休10多年了。她来到睡眠障碍门诊,是因为多年来养成的早上10点之后才起床的习惯。马上就要大学同学聚会了,这么“晚起”恐怕会使自己无法参加活动。
为了这次聚会,大家酝酿了好久,反复征求意见和协商,多数同学认为,目前大家年事已高,今后能聚齐的机会越来越少了,趁现在多数同学的身体还算硬朗,家庭、工作上也能“走得开”,隆重举办一次聚会—集体到母校所在城市上海及周边旅游一次,时间计划一周。
李大妈对聚会充满期待,一直和同学们保持联络,并积极出谋划策,最后形成的方案可以说有她不小的贡献。距离出发的日子越来越近,李大妈却突然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,多年来自己养成了晚起床的习惯,要10点后才能睡醒,如果早上硬起床,那么一整天都会感到“没睡够”,处于没有精神、心情烦闷的状态。这样的睡眠习惯,参加集体旅游活动肯定会有不少的困难。想到此,李大妈对聚会的热情消失得无影无踪,甚至打起了退堂鼓。但之前那么积极表态参加,临时提出不去,恐怕无法向同学们解释。
通过与李大妈的进一步交流,医生了解到李大妈30多岁就出现了失眠问题,主要是入睡困难。李大妈为此吃过多种催眠药和安神类中药,这些药物往往在使用头几天时有些效果,但很快就“失效”,而且她自己担心会成瘾,一直抗拒服药,所以,从没有长时间坚持使用过任何一种药物。她也尝试过睡前泡脚、喝牛奶、自我按摩等多种方法,效果同样不明显。总的来讲,睡眠时好时坏,但基本能完成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事情,因此也就慢慢习惯了睡得晚的状态。为避免卧床后不能入睡而“浪费”时间,李大妈上床睡觉的时间不断延后。上班时,为了尽量保证第二天能正常出门,最晚凌晨1点她会强迫自己卧床。退休后,不再担心早上起不来的问题,晚上上床睡觉的时间就由着自己了,在感觉有困意时才去睡,这样慢慢养成凌晨三四点间入睡,一般能一觉睡到10点后,起床时感到清醒、轻松,很满意。但遇到8点前需要起床的情况时,就会感到很困难。
1睡眠节律障碍是一种常见但未被重视的睡眠障碍
李大妈患的是睡眠时相延迟障碍,这在睡眠障碍分类中属于睡眠—清醒昼夜节律障碍。睡眠—清醒昼夜节律障碍可简称为睡眠节律障碍,是一类并不少见但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和重视的睡眠障碍。
人的睡眠—清醒节律基本特征是24小时周期节律,这种节律受到人体内稳态系统和生物钟系统的调节。其中的生理过程非常复杂,还存在很多有待明确的科学问题,但归根结底,调节的最终结果表现为周期性夜眠昼醒的24小时规律。
成年人理想的睡眠时间是21—23点入睡,早晨5—7点睡醒,总睡眠时间平均7个半小时,其中睡眠时间在7—8个小时的人可占到70%左右,其余30%左右的人睡眠时间或者少于7个小时,或者8个小时以上。也就是说,个体的睡眠时间实际上存在不小的差别,但只要持续时间比较稳定,睡醒时有相应的轻松感,白天没有影响工作、生活的困倦,就是正常的睡眠。如果夜间入睡的时间明显推后,如凌晨2点后,导致睡醒的时间相应延后,在遇到不得不按照一般起床时间起床时,会有“睡不醒睡不够”的困难时,就可基本判断存在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了。
2过于“早睡早醒”
也是问题
与睡眠时相延迟相反的另一种情况,是以“早睡早醒”为基本表现的睡眠时相提前障碍,这是另一种常见的睡眠—清醒昼夜节律障碍。当然,这种过度的早睡早醒,与我们所提倡的“早睡早起”的健康睡眠作息有着本质不同。这种早睡过早了,甚至刚到傍晚就出现很强的睡意,且很不容易克服;相应的早上醒来的时间也明显提前,如凌晨4点前就醒来,并感到“睡够了”而难以再入睡。
睡眠节律障碍的其他类型还有非24小时昼夜节律障碍、无规律昼夜节律障碍、时差综合征、倒班综合征等。睡眠节律障碍的共同特征就是睡眠—清醒节律紊乱,使得病人不能按照自己的预期和社会生活的一般需要在“该睡时”获得良好睡眠、“该醒着时”保持头脑清醒,以致带来夜间失眠、白天嗜睡或精神萎靡不振,甚至情绪抑郁、焦虑烦躁等痛苦,给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。因此,一旦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睡眠节律障碍,应尽快就诊,首选设有睡眠障碍诊治中心或睡眠医学中心的医院。
3睡眠节律障碍的
预防和治疗
睡眠节律障碍的预防重于治疗。我国医学实践有重视预防的优良传统,所谓“大医治未病”集中体现了对预防的重视。“防病胜于治病”是适用于任何疾病的一条基本原则。
睡眠节律障碍的预防原则是,认真体会、评估自己的睡眠需要,在此基础上保证每天的基本睡眠时间不受“侵犯”。好比了解自己“能吃几碗干饭”一样,睡眠和饮食都是个体生存的基本需要。
坚持作息规律。现代生活中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,恐怕很难完全避免因加班、倒班或娱乐而导致某天夜间睡眠不足的情况,好在人体有调节能力,短期的作息紊乱或睡眠不足,身体一般能作出调整而不至于出现严重后果。但如果在作息规律这个问题上太“任性”,经常打乱自己的基本作息规律,一旦超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,再作纠正就很困难了。
如果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睡眠节律障碍,要及时就医,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。网络的普及使得许多人养成了遇到问题“搜一下”的习惯。作为获得一些知识的方法,这种“搜一下”的习惯值得肯定,但如果简单地按照搜索结果进行“自我诊断和治疗”,就不可取了,甚至会造成危险。临床医疗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,绝非读点书、学习点知识就能掌握的。
睡眠—清醒昼夜节律障碍一旦形成,治疗是有一定复杂性的,需要由有睡眠障碍诊治经验的精神科专科医师来进行。基本的治疗方法有光照治疗、时间治疗等,结合病人的具体症状还可以采用褪黑素制剂、催眠药等辅助治疗,同时对符合诊断的抑郁症、双相障碍病人进行综合治疗,一般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。
作者:张卫华
来自:《心理与健康》2015年5月刊